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1篇《大自然语言语文优质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大自然语言语文优质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1:《大自然的语言》语文优质教案《大自然的语言》语文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三、教学难点:
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
2)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朗读和背诵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激趣范读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说话的灯》,不仅灯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呢!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呢?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交流。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给多音字注音: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组词: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抽读课文,正音。
质疑释疑。
3、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他们都说些什么?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研读、体会。
4)根据交流随机点拨:
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4节:理解比喻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第5节:理解“编队”及比喻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第6节:结合插图理解“年轮”。
5)朗读2----6节,尝试背诵。
6)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4、作业
1)完成《作业本》3、5。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学懂1、7节,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并要勤动脑勤思考的道理。
3、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1
2)有感情朗读2---6节。
2、学习1、7节。
1)自由朗读,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1、7节。
4)背诵
5)完成《作业本》4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3)研究写法,仿写诗句。
4)学习交流片段。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6
3)尝试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自选)
5、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篇2:大自然的语言优秀语文教案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
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习难点: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不能。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小结方法:学习说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 ……此处隐藏16106个字……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课堂小结: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
当堂检测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拟人 比喻
B.叙述拟人 比喻
C.描写对偶 拟人
D.抒情比喻 拟人
3.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
(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
解释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
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 (2)差异 A( ) B( )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因而 D.但是 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1:《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教学后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