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篇一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15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A.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 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三、合作交流,讨论明确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品读赏析
学生谈诗歌基调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 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课文朗读,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品读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C.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 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四、品读赏析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 ……此处隐藏16798个字……>(朝代)著名的词人,与 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2、“西江月”是 名,这首诗里写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 图。词中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
3、《天净沙•秋思》体裁为 ,“天净沙”是 名,作者 , 代著名 家。
4、接续所给的句子,完成填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面对夕阳,我却
三、辨别下面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按文后要求作答。
,
小桥流水人家,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在横线上补出省略的部分。
2、本曲可分两层。在文中用“‖”标出,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3、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
a、依恋 b、悲伤 c、惆怅 d、痛苦
4、曲中能够概括全篇主旨的词语是:
5、本曲运用了 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6、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
答:
训练三
一、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二、将下列诗题、作者、朝代、体裁用横线连接起来。
《观沧海》 马致远 五言律诗
《次北固山下》 曹 操 散 曲 唐朝
《钱塘湖春行》 辛弃疾 四言乐府 汉朝
《西江月》 王 湾 七言律诗 元代
《天净沙•秋思》 白居易 词的小令 宋代
三、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
a、七八个星/天外 b、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 d、断肠人/在天涯
四、请找出本课五首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
《天净沙•秋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
,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禅院( ) 万籁( ) 钟磬( )
2、诗中有四句诗被抽取了出来,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并运用诗歌对仗及押韵的知识,将它们排列为正确的顺序。
①山光悦鸟性 ②禅房花木深 ③曲径通幽处 ④潭影空人心
正确的顺序为: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末句中“但余钟磬音”的“但”字意思为“只”。
b、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绘的是清晨山林禅寺的景色。
c、 所写的景物如古寺、山林、曲径、深潭、钟磬等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的图画。
d、 “潭影空人心”一句的意思是说,潭水深深,让人心中的杂念都消除了,心中澄静无比。
*4、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所写的钟磬之音未免破坏了这幽静、宁谧的氛围。你的看法和他相同吗?为什么?你能否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末句写法相似的诗句?请写出来。
答:
一。竦峙 碣 dàn dàn xiāo sè mò dī 二。1.哉 咏 2.悬 3.雁 三。1.《乐府诗集》 曹操 孟德 东汉末年 政治家 军事家 慷慨悲壮 曹丕 曹植 2.停泊 唐 王湾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白氏长庆集》 唐 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 3.孤山寺 贾公亭 白沙堤 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4.早(或:初) 5.这里用“渐”和“才”准确地描绘了早春时节花木的生长态势。 6.体现出游春时欢快、喜悦的心情。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古代诗歌五首》训练二
一。1.鹊 鸣 2.藤 鸦 3.见 二。1.《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幼安 稼轩 南宋 苏轼 2.词牌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花香、蛙声、星光、小雨、茅店、社林 农村夏夜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散)曲 曲牌 马致远 元 戏曲作家 4.(略) 三。1.互文、对偶 2.对偶 3.拟人 4.对偶 四。1.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第一层:描绘晚秋残景,渲染悲凉气氛。第二层: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的悲凉心情。 3.c 4.断肠 5.寓情于景(物) 6.萧瑟的秋景是从正面衬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反面烘托游子乡愁的浓重。
《古代诗歌五首》训练三
一。赋 诗 词 曲 小说 二。(略) 三。c 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小桥流水人家 五。1.chán lài qìng 2.③②④① 3.c 4.不同。因为这是采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将静谧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如:王维《鸟鸣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