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高考历史知识点提纲

时间:2025-03-20 07:26:33
高考历史知识点提纲[本文共16492字]

【寄语】高考历史知识点提纲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很多同学认为历史的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其实这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学科的特点,没有掌握历史的学习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高考历史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历史知识点提纲

【高频考点1】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 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 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 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 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

②职权分明;

③节制君权。

(2)影响:

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 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 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

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 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 部。

【高频考点4】 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 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 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 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

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 化进程。

(3)特征:

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

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高频考点7】 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影响

(1)结果:

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影响:

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从整体史观看,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高频考点8】 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同抗战。

(3)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高频考点9】 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

(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

【高频考点10】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

(3)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民族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高频考点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与成就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背景下,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非凡。即:一个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大会议,即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三大政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高频考点12】 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影响

(1)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便利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有利于构建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中国的经济文明

【高频考点13】 古代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经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转变,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基本生产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的男耕女织为主要组织方式,推动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2)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有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石。

【高频考点14】 唐宋元明清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1)从西周至 ……此处隐藏12886个字……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

(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

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

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

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

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作用。

理清英,法,美,日之间的关系。

6、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7、大危机下美德不同选择的历史原因。

(经济,政治,思想,历史传统,外交,个人因素。)

8、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

(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

9、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不同点。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势的特点。

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动和影响。

11、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理解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表现,影响。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大战后期召开的会议的内容。

二战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在二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的历史。

二战后的历史三个阶段:

第一是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形成(1944--1954);

第二阶段是60-80年代冷战和世界的深刻变化(多极划趋势出现);

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巨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新走势。

二战后的历史四条线索:

其一是资本主义阵营的稳定,高速发展,不平衡到趋于多元;

其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改革,解体到剧变,曙光(曲折发展。);

其三是民族解放大胜利,殖民体系大崩溃,第三世界兴起;

其四是国际关系领域两极格局到美苏争霸,两大阵营瓦解,再到冷战结束后多极化的明朗。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体系的内容(处置法西斯;

建立联合国;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系中的矛盾。体系的评价(积极为主--三个有利于;消极之处明显。国际格局巨变)。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注意其国家。

3、深刻理解战后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原因,特点,(两个结合)作用。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互相对峙的两大集团历史上共出现过三次:同盟国和协约国;

轴心国和盟国;北约和华约。注意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

国家宏观管理;安定环境;剥削落后地区。)1973年危机的原因,特点,启示。

6、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产生的影响(对欧洲,美国,世界)。

7、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原因,表现(经济,政治)。

8、苏共二十大的内容和影响(对苏,东欧,中国,资国,世界)。

9、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

对比东欧和西欧的经济,政治,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0、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双方的态势,成因。

在争霸的不同阶段两强和中国的关系变化。从两强争霸中得出的启示。

11、亚洲新加坡、韩国等国经济发展的经验。

潜在的隐患。

12、60-70年代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表现和成因,影响。

60-70年代世界政治多元化的表现和成因,影响。

60-70年代世界国际关系的四个突出特点和成因。

13、理解苏东剧变的实质和原因。

正确认识之。

1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是总体政治和经济形势的特征和表现。

本次国际格局变动的特点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5、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

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现代科学技术。

16、注意近代物理学的突破,其他著名科学家的贡献。

牛顿,居里夫妇,爱因斯坦,拉瓦锡,门捷列夫等。

17、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影响。

高中历史高效复习的注意事项

1.寻找答题规律和方法。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要注意寻找答题规律和方法。做综合题时就应该准备两套好的复习资料,一套优质的综合卷用于自我检测,另一套优质的专项汇总训练用于检测后的相应强化。按高考时间做综合题,对发现没有掌握好的知识做重点复习。这样一测一补,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资料要配有讲解和思路,便于对答案进行理解。到5月中旬以后,要回归课本,适当调低练习题的难度,放慢做题的`节奏。对课本中的重点章节要关注,以清理遗漏知识点为主。

2.以课本为依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文综复习要以课本为依托。文综考试的成败取决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切不可重习题而轻教材。离开基础知识,任何能力、技巧都是空中楼阁。要从教材中构建出“树形”的知识体系,培养历史思维;要找出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将全部历史整合起来;要明确和细化常用的知识,并对其进行熟练掌握和应用。

3.史论结合。

对历史知识的复习不能只是罗列事实,要注意教材上对这些事实的评价,同时要注意进行课外阅读。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如果只是单纯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那只能获得简单的史实,所以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多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这对提高历史成绩是有好处的。高中历史的复习方法比较多,每一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在采用某一种复习方法的同时要考虑自身的学习状况,依据学习状况采取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高考历史知识点提纲[本文共1649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