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听幸福的教育心得体会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听幸福的教育心得体会篇1暑假期间,仔细阅读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的《幸福与教育》一书,深受启发,感慨良多。其中一句话“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内涵丰富,值得回味。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幸福,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也就会感到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因此,教育事业需要幸福的教师!
怎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我认为,首先要有“苦中作乐”的观念。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决定着幸福的心态。教师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承受的教学压力、家长压力、社会压力大。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职业所担负的沉重压力和超负荷付出,同时,应该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虽不是处于社会的上流,但是衣食无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平常可以倾听音乐,欣赏作品,交流想法,这是精神世界中的补充和装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是自由的、独一无二的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心态,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不管压力轻重,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不让幸福远离自己。
其次,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和宽容之心。幸福是一种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教师缺少平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走进我们的学生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儿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桌椅摆放歪了,作业又忘了了……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懂得了这些,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幸福。
再次,还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孩子:会被孩子们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他们的尊重和认可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此刻的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其实不管是平常心、宽容心,还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乐此不疲虽苦犹甜,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我想,这是幸福的开始,我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延续着这份幸福。
听幸福的教育心得体会篇2信手翻阅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
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分别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是讲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主要是讲陶老师几十年研究《论语》的成果和心得。本文不作详细介绍。我重点向大家介绍第一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这部分共分九讲,分别是:第一讲《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第二讲《读书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讲《诵读内容:古今中外经典》;第四讲《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讲《读书教学相得益彰》;第六讲《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讲《读书与思考同行》;第八讲《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第九讲《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这九讲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第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
我们常常发现,我们周围那些退休的老教师一旦离开学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郁郁而终。我们只当是他们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之故,岂不知是他们精神生命的终结使然。退休前,他们教的是教科书,看的是教参书,改的是教辅题,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实。可退休后,没有了题可改,没有了书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没有了阳光,失去了意义。运气好的抱抱孙子外甥,运气不好的连孩子都没得抱,终日无所事事,你说怎能不生病?陶老师建议大家“在精神世界中为自己搭建一座辉煌的宫殿”,要“提前为60岁作准备”,与书为友,同书结伴,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滋润自己的心灵,这样,“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会欢欣鼓舞 ……此处隐藏6470个字……越高、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学校管理者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突破。
熊梅校长带领附小团队在实践“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的过程中,立足于“继承中创新、改革中发展”的宗旨,锐意改革,勇于实验,不畏艰难和压力,通过系列的重大攻关项目,在逐渐探索出了个性化教学范式、综合化课程实践模式。
哈师大附中经过50多年的发展,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发展高原期。学校把“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作为了主要的着力点。他们认识到:高中的教育价值不在于培养成型的创新性拔尖人才,而是打下创新发展的基础;学校要为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为教师提供个性发展的教育;学校要着力培养具有浓厚兴趣、较强的思考力、强烈的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四种基本素质的学生。
3. 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塑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实践先进办学理念,推动学校持续性发展的基石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是教师队伍,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持续性的周期。纵观这两所学校,他们雄厚的师资队伍是让人羡慕的,这不仅得益于师范大学的背景支撑,更在于学校的有为。
东北师大附小在实践“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凭借自主办学的机制,建立了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学术品牌;创立了主题文化年制度,从德育文化年、体育文化年、外语文化年到综合实践活动年、教学文化年活动,有力的推进了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塑造了一支研究型、专家型的优秀教师队伍。
哈师大附中把培养“实践型的教育家“作为了教师发展的目标,建立了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形成了校本培养模式,努力营造有内涵、有生意、有学术的教师文化氛围。在建立教师培养机制的同时,时刻关注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沙洪泽校长的眼中,对教师人文关怀首先需要体现在校长深刻的认识与宽阔的胸襟:被人管事约束、被人爱是幸福;没有第一流的教师就没有第一流的教育,也很难培养一流的学生;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学校应该是教师的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
沙校长讲得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动不已:一位生命垂危的附中老教师向校长提出了他临死前的最后请求:恳求校长,我死后,在我的灵堂上悬挂一行字“我爱附中”。这个故事,至少在我的眼中,已经足够成为附中学校浓厚的人文氛围的一个缩影。在会议室和沙校长的办公室,都能看到写有“平民本色 精英气质”的书画。沙校长说,这是对育人目标的一种诠释。我的印象,与其说是育人目标的诠释,不如说是哈师大附中领导团队、师生群体在举手投足间彰显出来的“人校合一”禀质的精炼概括。
三、所思、所想
1. 利用教育集团优势,各成员校要快速突破“第一曲线”,努力推进“第二曲线”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变革速度逐渐加快,任何一所学校办学模式或经验的有效性周期正在缩短,作为新组建的阴江高中教育集团,各成员校情况各有不同,不管是底蕴深厚的高中部、独领风骚的初中部、异军突起的实验学校还是稳中又进的临港实验,都或浅或深地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何在取得的现有成绩上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找到新的发展动力,是摆在各成员校面前的问题。
1996年,美国未来学院院长扬·莫里森(y.morrison)的《第二曲线》一书出版。在本书中,他总结了世界许多著名企业成长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第二曲线”理论。刘军先生将扬·莫里森的“第二曲线”理论应用于教育,提出了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理论(指在办学成功或陷入瓶颈之后,学校管理者为了寻求新的突破,达到一种办学目标而实施的一种面向未来的学校发展策略)。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的背景下,阴江高中教育集团的组建,新的教育资源注入无疑给集团各成员校带来了新一轮发展的契机,各成员校只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利用教育集团的优势,找到各自的发展区,才能在新一轮的教育发展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 教育集团各成员校在发展中要兼顾共性,彰显个性
集团化办学在推进优质教育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促进核心母体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经验、品牌效应等无形资产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促进青少年个性及特长培养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策应地区城市化进程。但集团化办学也有诸多困难。困难之一,就是是怎样让母体与子体和谐共处,互相吸收养分,而不是造成“牛奶”的稀释。
集团运作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支撑,用“1+x”的模式运作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其中“1”代表共性部分,是集团实施同质化运作部分;“x”代表个性部分,是各成员校的异质化运作部分,各成员校实践“源于母体、别于母体、优于母体”嫁接办学的理念,使得各成员校运作因地制宜、个性突现。在特色文化建设、特色教师培养、特色课程开发、特色活动开展方面彰显出异质的个性。
阴江高中教育集团的运作可以做到“三个共享”:共享特色管理、共享特色课程、共享特色师资。教育资源共享分爬坡式与电梯式,集团化办学则是电梯式资源共享,但核心校和各成员校不仅仅是帮助和被帮助,输入和被输入的关系。理想的追求是:教育集团通过文化引领,让各成员校产生“再生”能力,用充满个性的文化内驱力推动自身的发展,形成了十二年一贯“无痕式”中小衔接的集团管理特色,推动集团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3. 教育集团各成员校在发展中要坚持文化立校
学校文化建设是凸现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纵观两所学校,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的显性呈现、在学校教师、学生精神深处的内化浸染已经彰显得淋漓尽致。
从20xx年始,阴江高中就将全面建设现代学校文化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在过去的五年中,阴江高中坚持走“文化立校、特色名校、质量强校”之路,秉承“爱国、求实、诚朴、进取”的优良校风,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五年的实践,使学校在百年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深的积淀。
面对新的历史阶段,教育集团确定了“学府气质、文化沃土、青春乐园”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词,已经为集团各成员校挥就了大框架,高中校区的具体实践也已经给了我们具体而微、可供参考借鉴的样本。因此,要利用现有的自身优势,在传承的基础上自我创新,从学校精神的培育入手,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锻造独特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化建设来影响人、熏陶人,实现教育集团的发展目标。
东北之行,连日的辛苦劳顿和奔波,毫无倦意,感受到的只是兴奋与感动。一路的风景,一路的赞叹,一路的思考,给我们太多的激发和启示。“眼界决定境界,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作为决定地位,实力决定魅力”,作为阴江高中教育集体的一员,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未来的高度,不断地为学校的发展寻找新的“奶酪”,我们有责任做好“教育必须做好的事”!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听幸福的教育心得体会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