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修班行草书班学习随感
追本溯源回晋唐
--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系列研修班行草书班学习随感
李维君
为了平衡中国书法发展现状的东西部差距,推动西部书法事业发展的步伐,培养西部书法拔尖人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张海主席倾情全额赞助的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系列研修班行草书班,于2014年5月14日至6月10日在河南省偃师市张海书法艺术馆举行,我受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的推荐,与来自西部十二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5位书界新秀一道参加了为期一月的培训。此培训班可谓领导重视、师资雄厚、规格高超、意义深远,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陈洪武先生一月内两次来河南参加开班和结业典礼,并做了语重心长的开班讲话和热情洋溢的结业总结,张海主席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了结业典礼,并亲自为每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寄予大家厚望。分别由洪厚甜、陈海良、陈忠康、于钟华、西中文等在当今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书学研究方面处于前沿领域的书家担纲教学,每位老师一周的教学时间,白天晚上都安排课程,时间安排紧凑,课程设置合理,先后开设了颜真卿行书系列、草书系列、二王行草书系列、书法理论、诗词创作等课程,技法讲授与临习示范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临创方法齐推进,学习实践和文化考察互照应,聆听了各位老师最前沿的书法理论,近距离观看了目前最具创作实力书家的临帖和创作方法,亲身体会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和悠远历史。现就诸位老师之书学观点做一归纳总结,将其共性与个性做一梳理,并对中原文化的考察感悟做一陈述。
一、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不管是专业还是业余学习,都要有专业的精神和方法。旅法艺术家熊秉明在他的著作《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提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本此授课的几位老师都是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巨大成绩的书家,亲身领悟到书法艺术之深奥。洪厚甜老师讲,但凡历史上有成就的书家,都没有停留在书法的技术层面上,而是对古典法帖精神层面的东西进行理解深化。陈忠康老师也讲,学习书法,不但要有好的态度、好的方法,还要有方方面面的条件,技术层面都是低级的,最后还是靠文化修养,读书不是背几首唐诗宋词,而是读书明理,要有一种人文的理想,三分写字、七分修为。书法艺术的学习已经非常专业化了,本次授课的四位老师(这里暂不关注西中文老师,因为他是研究书法理论的教授,仅上了两节诗词创作课。),洪厚甜老师早年跟张海主席学习书法,后又先后拜师陈振濂先生和何应辉先生,从事专业的书法学习,陈忠康老师、陈海良老师、于钟华老师都是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的高材生,从书法本科一直到书学博士,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陈忠康老师讲,一个成功的书家应该走过一个什么样的路呢?每个人一定要有一种专业的精神,一定要有一种学术的精神,取法乎高,得乎其中,写字不一定要太聪明的人,写字的人要“笨一点”,要下死功夫,写到一定程度要跟古人比,真爱好是一天离不开书法,满脑子都是书法,晚上做梦也是书法。学习书法既快乐又痛苦,好像时刻有个茧子把自己缚住,起初阶段随便写一下会很舒服,进入专业阶段后就会很痛苦。陈海良老师讲,学习书法一定要有研究性质的学习,他本人是唯技法派,一定要技术领先,技术不仅仅是笔法,还有墨法、章法等,书法艺术要用大量的时间去练、练、练,不是职业的是练不好的。洪厚甜老师讲,学习书法的人要善于不断地学习,不断的追问,谁为我们推开下一个窗户,基本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拜师,要找名师,即明师,明明白白的老师,时刻清醒,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学?二是交游,不断扩展你交往的圈子,提高你交往的层次,最好是跨界交流,了解不同艺术领域的审美趋向,自学就等于自杀,跟大师学才能成功。其实讲的也是专业化的学习。我们目前许多书法研习者仅仅是一个业余书法爱好者,平均每天研习书法的时间还不到两小时,这怎么能与人家专业学习者比呢?
二、临帖入古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临帖的准度和深度决定书法学习的高度。临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临帖的认识、临帖的方法、临帖的深度、临帖的目的、临帖的作用等,好多人是一头雾水。这次培训班的老师都非常强调临帖的重要性,不但用大量时间讲授临帖的方法,还给大家亲自示范。虽然这次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乏兰亭奖得主、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但在老师眼里,大家都还没过临帖这一关。洪老师说,书法学习的第一个核心是对经典的研究,对古人优秀范本的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洪老师认为,线和线的空间关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内容。所以洪老师讲,临帖的时候,眼睛里是没有汉字的,只有毛笔的线条、力量感的表达,临帖的心理状况是从字帖到纸的过程,什么样的临帖让我们得到的信息量最大呢?人的参与,要用我们的眼光去感悟古人写字的心理状态、方法、思维方式等。临摹要解决两个方面,追问六个问题,一是怎么起笔、行笔、收笔,二是在哪里起笔、行笔、收笔,只要一行笔就决定了线条的空间存在,临帖不是简单的对形态的模仿,要追寻跟古人最接近的书写状态。陈忠康老师直接说,学习书法最好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唐人,把自己的思维、心境调整到跟古人相同,包括价值观。他说,临地像、临地准是最高标准,意临是骗人的,辩证的说每个人都是意临,不可能是复印机。往往自己以为很像的时候,其实还是有许多差距,人的眼睛的观察是有些盲点的,并且手部神经能否跟上,肌肉也是有记忆的,不经过强化训练是不会有记忆的,晋唐的书法是需要很缜密的运动。陈海良老师是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毕业的,也是学院派模式培养出来的高手,他说,但凡在书界走出来的人都是临帖能力非常强的人,意临那是胡扯。于钟华老师是陈振濂先生的高足,曾作陈先生秘书十余年,更注重临帖,他曾创立魔鬼训练营书法培训班,专门解决临帖的问题。
至于怎样去临帖,几位老师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抠,一笔一划的对照临,先求其形,后求其神。训练的方式一改我们通常的通临、抄帖的习惯,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反复强化训练,积少成多。只有把每个字的问题解决了,方可通临、背临。忠康老师在当今有着“复制古人”的美誉,他对临帖的要求甚至达到苛刻的程度,连一个小牵丝都不放过,他认为临帖的准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书家高度的唯一标准,历史上开宗立派的书家都是非常精准的吸收了前人的笔法之后才做出改造的。他说,好多人把字帖临到一定程度就深入不下去了,造成了视觉疲劳,觉得没什么可学的了,我们要对每个字帖常学常新,要克服不断换帖的毛病。他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训练一双纯正之眼,大家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纯,写的字看不出来出处,要做到无一笔无来处,肢解式的临摹很重要,大幅度地一遍一遍的抄写是没有用的。他认为,涂涂改改是个很好的习惯,着魔每一个点画,要看你来电的字,每天都要在新鲜的感觉状态下去写字,不妨可以死记硬背一点,每天消化一点,书法最怕被动临摹,每天练习一个小时是永远练不出来的,最低极限是每天四小时以上,生活刻板的人也练不出字来,要有性情,人最兴奋的时候创作的灵感就来了,有感觉的状态下写字就是记忆,人的记忆是需要唤醒的 ……此处隐藏6808个字……做报告
在北京,据说几乎天天都有这样的精彩。我们听到的彭锋、邱振中、杨飞云、徐冰,都是艺术届的名人,应该说只是凤毛麟角,但足以让我们叹为观止。
不仅是讲座多,展览也同样,中国美术馆的“透纳水彩画展”“靳尚谊捐赠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馆藏路德维希夫妇捐赠作品展”央美的学生画展、美院的访问学者画展、哥伦比亚大学的版画展等等,如此近距离的观赏国内外大师的作品,确实是大饱眼福,只可惜,时间太短,只可惜,要学的东西太多,只可惜,多少年我们才幸运的得到这样一次机会!
感悟:
1、开阔视野(ppt)
通过听讲座、看展览,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多么浅薄!就像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一下子睁开眼睛看世界,原来世界是如此的丰富与精彩!对艺术的理解无论是从感性上、还是理论上都有很大提升。
与教授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谈艺术,还谈人生。不仅教知识,还教如何面对生活,如何看待未来。这是感受最深刻的,跟他们不仅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做人。
参观798展区,形态各异的艺术品又彻底的冲击你的视野和思维,颠覆了从前你所理解的艺术,深刻地感受到艺术是如此的多元化,同时又为大众对艺术的宽容所感动!
2、自我反思
所学的课程虽然与我的实际教学相距甚远,但对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是绝佳的机会,这样可以更好地将专业知识融汇在教学中。在专业课上我得到了老师、同学的悉心指导,有了一定的提高,虽然短短的一个月不能使绘画的技能有大的飞跃,但却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持之以恒的加强自己的专业训练,不断的提高自己。
经验:
听说我区将不断给我们一线的美术教师提供这样的培训机会,通过这次外出学习,总结以下两点,给即将要培训的老师们一些经验之谈(ppt)
1、 做个有“心”人——准备工作要做好
对于上高等院校学习,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技能技术准备。当你有机会深造的同时,你要考虑你自己是否具备这种学习的资格。所以,作为专业老师,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但也不要胆怯,我在去之前着实经过了一段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自己的水平太低让人笑话,在来自全国的92名学员中我是唯一一名来自小学一线的美术教师,刚开始的第一周的学习的确让我压力很大身心俱疲,但慢慢的我把心态调整过来,逐步的融入到了后面的几门课程的学习中。毕竟我们是提高自己,而不是和谁去比!
2、记录的工作要做好
①学习期间,做好相应的记录准备,其中包括摄影、摄像等,这为回来之后做学习总结、介绍经验之用。
②及时做好每天的记录
这样做的好处是:把好多感动你、激发你的片断记录下来,隔一段时间再观看又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个人思想的认识和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陶令不知何处去,清华园里好读书”,在清华美院的这段日子让我有些恋恋不舍,短短的一个月仿佛回到了最初的学生时代,学习生活虽然紧张但却过得无比的充实,在这里得到的专业技能的提高,思想认识的飞跃,文化浸润的享受,无疑将会成为我人生中最辉煌难忘的一段记忆,这样的经历值得我一生去珍藏。
第四篇:昆山学习考察随感
昆山学习考察随感(一)
宣传广告不花钱还能创收
都说昆山人会宣传,可他还能生财,既达到宣传目的又能从中得益,一举两得。沪宁高速路两旁大大小小的广告招牌,很醒目地吸引着过往车流的眼球。在车上,我专门致电其中一间广告公司咨询这些广告牌的租用价格,得到的答复是:“18—28万/年,可在沪宁高速公路沿线江苏段内的任何指定位置根据客户要求设计建设户外媒体广告。”于是,我粗略算下,一公里最多设置了5个广告牌,双向就是10个,按18万/年计,一年下来的广告收益可达180万。后来,我了解到,昆山下属有些镇在统筹各村优质资源时,都针对性地充分利用沪宁高速和国道在境内通过的区位优势,将全镇范围内的高炮广告牌和平面广告牌进行同一包装、投资、招租、管理,由村共享收益,获益在数十万元不等,如陆家镇的泗桥村每年仅从广告牌上就受益40万元。相比之下,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这种商机。广河高速途经正果镇的6条行政村均属贫困村,6条村的年集体收入总和抵不过沪宁高速的一个广告牌收益,每年都要靠广州、增城和镇三级配套扶持才达到8万/年。我想,山区镇的农村也可以利用高速公路的宣传广告牌做下文章,作为增加沿线村、社集体增收的一种途径。
第五篇:盲人英语学习随感
盲人英语学习随感
陆锦俊
刚进特校我就从事盲文教学,得益于大学期间系统地学习过一年的盲文,而且一有自己不会的就向大学的老师请教,所以还能勉强进行教学。
由于某些原因,我开始了解到盲人英语的翻译。而且目前国内的盲校或者说特校在这方比较薄弱,盲人学习本身就很困难,更不谈学习外语了。像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都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去学习,而且盲人将来使用英语的几率也不高,所以就连盲人出版社也很少出版英语方面的专业性书籍。
华夏出版社95年版的《中国盲文》已经使用了将近20年,虽然加印了好几次,但是没有重新修订,所以一些理论还是比较陈旧的。而且盲文教科书也不统一。盲人想学习英语是很困难的,盲校一般都不教英语(福州盲校和上海盲校有校本英语课程),所以盲人的英语书写能力很低。
在国际上,英语正式出版物使用的是二级标准简写方案。英语一级盲文只是年幼盲童学习二级盲文的过渡性工具,没有实用地位。因为英语一级盲文主要是26个字母符号,没有专门的规则,一个单词有几个字母,就用几方表示。所以不符合盲文要求的经济性原则,而且简写也相应提高了盲人的阅读和书写速度,节约了时间。相对阅读速度的提高可以扩大盲人的信息量,减小盲文阅读慢的劣势。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视障学生除了视觉有障碍以外,大部分学生具有和正常中学生一样的智力水平,他们大多数都比较懂事,而且具有很强的学习意识和自尊心。视障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和普校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完全相同的,视障学生由于视觉丧失,基于身体缺陷补偿的特性,听力相对于正常人来说更为灵敏,因此充分发挥视障学生的缺陷补偿,在教学中多利用听力来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当然前提是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强迫他们学习是不可取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接受的信息80%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视障学生由于视觉的丧失为他们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只能通过听力或其他的多种感官来学习。英语语法,相对学生来讲是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因此针对视障学生的语法教学要要点简洁,明晰,并与一些结合实际的例句紧密结合才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将每种语法内容,老师要先认真吃透提取最为简短明晰的线索,再找到较符合视障学生认知特点的例句来进行讲解,在讲完之后要及时大量练习,使学生更易于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这一点目前在我们职教中专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他们以学习技能为主,而且盲文的基础知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不影响他们阅读盲文出版社出版的盲文书籍。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文档为doc格式